血管性痴呆是不同于阿尔兹海默病的痴呆类型,主要区别如下:
脑血管疾病是血管性痴呆的唯一病理或主要病理,而阿尔兹海默病是神经特殊病理变化导致的;
血管性痴呆一般发作比较快速,而阿尔兹海默病具有隐匿性;
此外,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记忆障碍比较突出,血管性痴呆患者较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执行功能方面。
血管性痴呆是继阿尔兹海默症后的第二大老年期痴呆类型,多发于年龄为65岁及以上的老年群体中。血管性痴呆的典型症状包括认知障碍和日常活动功能的下降,可能还伴随渐行性记忆衰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认知障碍,具体的症状表现为反应迟钝、语言障碍(语言加工方面困难、言语不流利)、执行功能受损、注意力集中困难、容易分心等。
生物因素是血管性痴呆发病的主要因素。脑血管疾病是血管性痴呆的常见生物因素之一,出血性脑梗死、脑白质病变等脑血管变化都会增加患血管性痴呆的风险。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也会导致患血管性痴呆的风险增高。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降低这些因素的发生。
也有研究尝试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对血管性痴呆的影响,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可能与生物因素共同作用,诱发血管性痴呆。抑郁、负性生活事件、不参与集体活动、生活满意度低等被证实与患血管性痴呆风险的增高有关。
导致肥胖的生活方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患血管性痴呆的风险。
血管性痴呆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预防中风和脑血管疾病、降低其他风险因素水平能有效预防血管性痴呆。
在饮食方面,以清淡饮食为主,注重营养的搭配和协调,注意保持低脂低盐的饮食,以此降低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风险因素的发生,从而预防血管性痴呆。
在平时,家人应该多关注老年人的饮食情况,确保老年人能合理摄入各种营养。关心老年人的睡眠情况,老人的睡眠质量本就不高,家属需要为老人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包括安静、无光等要素,通过维持良好的睡眠状况来降低中风、脑血管疾病发生的概率,进而预防血管性痴呆。
在社会层面,需要加大对血管性痴呆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普及相关知识,尤其是中风、脑血管疾病与血管性痴呆关联方面的知识,提高公众对相关风险因素的认识,出现问题及时去治疗,从而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发生。促进公众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的意识,有效降低可能诱发血管性痴呆风险因素的发生概率。
此外,还应该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环境,鼓励老年人多参与社交活动,在活动中收获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