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起精神科,人们大脑中常常会浮现出“疯子、傻子、行为怪异、精神有问题、神经病等”词汇和形象。普遍认为有此类情况的人才会去看的科室,而对此避之不及。其实,人们对于精神科的误解,源于并不了解精神科,也并不了解精神科看的是一些什么样的病人。今天我们就简单的来科普一下:精神疾病同“感冒”、“肺炎”一样,是一种常见疾病,并非是一种罕见病症。据调查,我国约有1600多万精神疾病患者。但他们并不都是我们固有认知中的思维不正常、无法沟通交流的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疾病的表征是多样的。
“精神病”又称精神疾病,现代医学认为,精神疾病是大脑功能紊乱的结果。那是什么原因引起大脑功能紊乱,导致精神疾病发生的呢?简单的说,精神疾病是由社会、心理、生物三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的,但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发病的原因也并不相同,需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的分析,片面将其归结与“遗传”、“思想问题”、“脑子受了刺激”、“想不开”等,都是不妥当的。精神疾病有许多种类,如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躁狂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病……不同的精神疾病有不同的病因和不同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也不完全相同。精神类疾病的类别:
1,器质性精神障碍、神经认知障碍:谵妄、痴呆等;
4,心境(情感)障碍:包括躁狂发作、双向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等;5,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包括焦虑障碍、强迫及相关障碍、创伤和应激相关的障碍、分离障碍,躯体症状及相关障碍等;6、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症:进食障碍、非器质性睡眠障碍;8、神经发育障碍:包括智力障碍、儿童与青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交流障碍、孤独症(自闭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特定学习障碍、抽动症等;
精神疾病不仅危害人类的心身健康,也对社会产生严重影响。
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精神疾病多在青少年期及壮年期发病,有些病种如精神分裂症治愈率偏低,而复发率、致残率却较高,往往影响患者的一生。
2、有些病人会屡屡发生危害社会治安、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对社会造成危害。
3、不少病人反复发病,社会功能和家庭功能受到严重损害,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
这些情况并非是病人本身的过错,因此我们不应歧视他们。对于精神疾病病人,应给予更多的关爱和照顾。
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感知、思维、注意力、记忆、情感、行为、智能等多方面组成的。当一个人患有精神疾病的时候,就会在精神活动的某些方面(并非全部)表现不正常,如无端猜疑、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等,医生则根据病人精神症状的特点、种类、严重程度、不同表现等进行分析,判断其究竟属哪一类精神病。如把墙上的影子看成妖魔鬼怪,把地上的稻草绳看成一条蛇,还有“杯弓蛇影”、“草木皆兵”这些成语故事都是典型的错觉。如病人在没有任何人和他说话时,却听到有人在谈论他;在没有任何不良气味时,却嗅出一股恶臭味……对于这些客观上并不存在的虚幻知觉,病人往往信以为真。病人显得烦躁不安、坐卧不宁,甚至似有大祸降临之感,惶惶不可终日。病人对什么事都不关心,对任何外界事物都没有相应的反应,往往表情呆板,毫无激情。病人凭空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甚至是荒诞无稽的信念尽管与事实不符,其本人却坚信不疑。例如无端怀疑有人跟踪、迫害他;认为有某种科学仪器在控制他;毫无根据地怀疑爱人作风不正;坚信自己才智超群,或认为自己罪大恶极。精神疾病病人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承认自己有病,这种情况叫做“自知力障碍”。
精神障碍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治疗原则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做出恰当的处理建议。
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抗抑郁药主要是用来治疗抑郁障碍的药物,它能缓解各类抑郁障碍患者的抑郁情绪,同时对焦虑、恐惧、惊恐、强迫、疑病等都具有一定疗效,但不会提高健康人的情绪。心境稳定剂:心境稳定剂也被称为抗躁狂药,是治疗以及预防双相障碍躁狂及抑郁发作,且不会诱发躁狂或抑郁,也不导致发作变频的一类药物。抗焦虑药:主要用于消除或减轻紧张、焦虑、惊恐和具有镇静催眠作用的药物,主要用于治疗恐惧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也可与其他药物合用治疗其他精神障碍伴随的焦虑症状。包括氯硝西泮、地西泮、阿普唑仑、劳拉西泮、丁螺环酮、伊沙匹隆、普萘洛尔、喹硫平和奥氮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