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防疫“新十条”发布得有点突然。
得让我们扫了三年健康码的手机摄像头,都没反应过来。
可防控放开了,很多人却陷入了另一种恐慌和焦虑。
“很没安全感,一出门不知道身边哪个人是阳。”
“真中招的话,我还要不要回家?传染给老人孩子怎么办?”
“一听说同事阳了,就总觉得自己喉咙也不舒服。”
“马上春节了,扎堆感染造成医疗挤兑怎么办?”
……
这是不是你最近一周的内心OS?
既对未来充满期待,又有点不知所措,总感觉自己“下一秒就要阳”。
尤其是当朋友圈和身边的人都开始阳了,才真正感觉疫情开始了。
迷茫、担忧、恐惧......无法控制地涌上心头,越想心越累。
如果你随时随地都在担心自己变阳,这可能是你的身体在发出警报:
你的“新冠放开焦虑”,得治治了!
疫情防控既是一场与病毒斗争的阻击战,也是一场与不良心理情绪斗争的心理防御战,面对疫情,我们需要提高心理免疫力,给心理穿好“防护服”。如何缓解新冠疫情所致的焦虑情绪呢?
01
如何判断
你是否有“新冠放开焦虑”?
首先要明确一点,面对可能感染新冠的未知风险,你产生的任何情绪,都是正常的。
不要害怕,不要自责。
只要这些情绪不影响你的正常生活,就不用太在意。
但如果这些担忧不断困扰着你,甚至让你吃不好睡不着,那就要注意了。
心理学上,把这种在较长时间内,不断为某种还未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的担心,叫做“预期性焦虑”(Anticipatory Anxiety)。
新冠放开的预期性焦虑,主要有以下4种表现:
情绪方面
对可能被感染的风险,感到慌张、无助、悲伤、急躁等。
并且这些情绪带有强烈的“侵入性”。
不管你在吃饭、工作、坐地铁、睡觉……对感染新冠的担忧,总是突然从你的脑海里闯出来,彻底打乱你的生活节奏。
思维方面
你总是怀疑自己已经被感染,或者担心自己或家人一旦感染了,就一定会出现最坏的结果。
这种“灾难化思维”,可能会让你变得偏执和绝对化,时刻等待不幸的到来,从而表现出消极心态。
这时的你,容易把其他人的正常行为看作是针对自己,出现多疑、敏感、注意力无法集中等情况。
比如地铁上有人咳了一声,就觉得对方是阳性,还故意出来“祸害”你。
身体方面
焦虑和恐惧,容易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躯体感受上,激活人的交感神经系统。
比如身体原有疾病的症状突然加重,或者出现胸闷、失眠、头晕、拉肚子等躯体化症状。
行为方面
对身体感受的过分关注,如频繁量体温、测抗原,即使结果为阴性,依然担心或坚信自己感染。
或者疯狂囤药、囤抗原检测、囤防疫用品等。
甚至即便身体没有症状,也要吃点药图安心。
如果这些预期性焦虑没有调整好,就会让我们非常心累。
02
适度的焦虑,是在保护你
焦虑源于“现实与可能、当下与未来”之间的不确定性。
而不确定性,会带来不安全感。
对于未感染的人来说,“感染”的后果是不确定的、未知的。
而每个人对不确定的容忍度都不一样。
对不确定性容忍度太低的人来说,感染新冠的未知非常可怕,担心会让自己失去对生活的掌控。
而为了快速解决面对新冠感染的不确定性,有的人会采用2种极端方式。
一是回避。 二是摆烂躺平。
“反正早晚都要阳,不如早点主动阳,还能避免医疗挤兑”。
这几天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也看到有些人在外干脆不戴口罩了。
他们觉得等待感染的过程是痛苦的,宁愿提前选择确定感染的后果。
如果你在这段时间感到恐惧、焦虑、压力,其实是你的身体在建立防御机制,来为接下来的生存和安全感做准备。
适度准备药物和防疫用品,主动调节心态等,更好地适应防控放开的环境。
03
如何打破新冠焦虑?
1、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在过去长达三年的防疫中,我们是被动的。
比如:去哪里做核酸?感染了新冠怎么办?隔离后物资哪里来?
这些问题,都有人做主。
如今,我们像一个从“大家庭”里分离出来的“独立个体”,要主动为自己负责:
可以去KTV、电影院吗?
能送孩子去学校吗?
可以去旅游吗?
阳了要如何居家隔离?如何自愈?
作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每个选择都只能由自己决策。
当你有了这个意识,便会更加谨慎地去对自己、对他人负责。
注意,放开不是躺平,而是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继续提高防控意识,坚持戴口罩、勤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
减少社交,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在外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主动了解治疗新冠的基础健康知识。
照顾好家中老人和儿童,尤其是有基础病的人员,没打疫苗的要及时打。
平静地接受现实,然后想想自己能做什么找回掌控感。
这种主动的“接受式应对”,也会让我们在逆境中更积极地成长。
当有一天,我们习惯了,适应了,自然就不那么恐惧了。
就像疫情防控最初时,我们不习惯戴口罩,甚至劝长辈戴口罩还会挨骂。
现在口罩就像焊在脸上的保护罩一样,一摘下就没有安全感。
如今,我们正在主动养成另一种习惯。
不同的是,它带着“自由”和“希望”的味道。
2、增强心理弹性,提高自身的复原力
打破对新冠病毒的危害、预防措施、治疗方法等问题的旧认知。
重新建立对新冠病毒的科学认知。
只要你多关注新闻,就会发现:
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伤害性变弱了,大部分患者都可以自愈......;
奥密克戎变异株导致肺炎或重症、危重症的比例越来越低了;
与其同时,我们也要减少不必要的信息输入。
比如少看各种微信群、朋友圈、社交媒体等流通的,未经证实的谣言和负面新闻,不信谣不传谣,避免徒增焦虑。
04
做好 8 件小事,用实际行动改善负面情绪
1.疫情信息找官网
通过正规官网了解疫情信息,避免花大量时间浏览网络信息增加焦虑,每天查看一两次最新动态即可,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
2.做好防护是关键
通过降低感染的风险缓解焦虑。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不聚集、少出门、按时核酸检测。做好防护,你的心理就不会那么担心,焦虑情绪自然就减轻了。
3.规律作息身体好
合理膳食,保持足够的睡眠,避免熬夜。身体健康是最好的免疫,身心是相互影响的,身体健康会影响心理状态,只有身体健康不生病,我们才可能不焦虑。
4.适度运动心情好
运动能够宣泄情绪,改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还能刺激身体产生多巴胺,让自己更愉快,在家也可以适度运动,是最好的情绪调节方式。
5.放松训练可尝试
当你出现一些焦虑情绪时,可尝试着去做一些放松训练,比如:腹式呼吸训练、冥想放松训练,肌肉放松训练。
6.转移关注很重要
充实自己的生活,合理规划自己一天的生活,转移对疫情的关注,比如:看书、听音乐、看电影、学习一项新技能等。也可以创建一个关于其他话题的社交媒体会话,邀请朋友一起讨论。
7.宽容理解多感恩
这段时间,可能你的自由会相对限制,甚至可能会被隔离,会被要求多次采核酸。不要反感,积极配合,想想那些彻夜工作的医护工作者和社区工作者,尝试着去感恩,而不是抱怨。
8.及时求助有必要
如果你的情绪一直不好,要积极的寻求帮助,可以尝试找朋友和家人倾诉。当焦虑情绪持续时间长,无法自行调节并且已经影响正常生活时,请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机构的帮助,我院的24h心理服务热线:0856-8828333。
05
写在最后
恢复自由后,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领证一年了,我还欠她一场梦想中的婚礼。”
“一直没去成的火锅店重新开业了,我要约上最好的朋友去吃。”
“我想带爸妈去他们最向往的北京天安门,感受一回升旗仪式,最好,还能看个雪。”
想做的事情太多了,突然不知道先做哪一件。
在接下来的时光里,我们似乎只能更用力地拥抱生活、拥抱自由,才能补偿被疫情偷走的那三年。
杨绛曾写道,生活本就是:
“一半烟火,一半清欢,一半争取幸福,一半随缘人生,一半清醒,一半释然。”
所以,比起焦虑和抱怨已经无法改变的事实,
更重要的,是用力过好每一个属于自己的当下日常。
同时,我们也在一起努力,期待一个阳光灿烂的明天。
(文章摘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