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第三人民医院 欢迎您的到访!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门诊电话
  • 办公室电话
  • 党办电话(投诉)
  • 心理咨询热线

健康科普

当前:首页> 健康科普 > 身心健康 > 正文

身心健康 医疗保健

科普世界预防自杀日多了解点真相,多了解点生命。

  • 2022年09月14日
  • 字体

每年的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今天的主题是“通过行动创造希望”。识别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预警信号”,才能更好地向自杀说“不”。

中国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死亡,另有8人自杀未遂。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150万人因家人或亲友自杀出现长期而严重的心理创伤,其中有16万小于18岁的孩子父亲或母亲死于自杀。
在中国,自杀是全人口的第5位死因,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10-19岁死于自杀的原因,58.6%是社会原因,如家庭矛盾占37.2%;精神或心理问题占41.5%。
“有自杀的危险”时,以下6个特征:
1.心情忧郁或抑郁;
2.近期,特别是最近两天,有严重的负面影响的生活事件;
3.近一个月生活质量很差;
4.长期的生活、工作或心理压力;
5.既往有过自杀行为;
6.亲友或熟人有过自杀行为。
那么,我们如何帮助有自杀征兆的人?
专家建议:
1.保持冷静和耐心倾听;
2.让他们倾诉自己的感受;
3.认可他们表露的感情,不要进行评判,也不试图说服他们改变自己的感受;
4.询问他们是否想自杀:
“在你痛苦、绝望的时候想到要结束生命吗?”
[注:询问一个人有无自杀念头不但不会引起自杀,反而可以拯救生命。]
5.不要轻视,当他们说要自杀时应认真对待;
6.如他们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给予保密时,不要答应;
7.让他们相信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帮助,并鼓励他们寻求这些帮助;
8.说服其相关人员共同承担帮助他们的责任;
9.如果你认为他们当时自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们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
10.对刚刚出现自杀行为(服毒、割腕等)的人,要立即送到最近的急诊室进行抢救。
大多数自杀是可以预防的,而有效的心理疏导则可以预防自杀。
一、积极面对生活,学会珍惜自己。
积极主动的人对自己和他人总是有一份责任感,会积极地主导事情的发生和发展,会努力珍惜人生,而消极被动的人总是在等待命运安排或他人相助,处于困境时无法主导或推动事情的进展。“我们要用积极、豁达的心态去解决困难,去面对人生。
二、辩证看待缺乏,感受知足常乐。
每个人都拥有很多,同时也缺乏很多,要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拥有和缺失,感受知足常乐。“当自己缺乏很多时,也要用一个乐观的心态看待,有些缺乏对我们具有保护作用,有些缺乏会激发我们的斗志,这些都是有好处的。
三、合理调整认知,学会管理情绪。
稳定而良好的情绪状态,使人心情开朗、轻松安定、精力充沛,对生活充满自信;相反的,如果一个人情绪波动不稳,患得患失,喜怒无常,处在不良的情绪状态中,而自己又不会调节控制,就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甚至会做出有悖常理的事。“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可以通过适度宣泄、合理放松、积极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式消除不良的情绪。
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健全支持系统。
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获得安全感、满足感,提高自尊心,增强力量感,获得友谊和帮助等。“我们在生活中要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充分的社会安全感、信任感和激励感。同时,要处理好婚姻、亲子等家庭关系,保持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提高心理危机的免疫力。
五、适度社会比较,体验自我幸福。
社会比较是积极追求的动力,但不恰当的比较会给自己增加很大的压力,甚至产生无能感。要选择恰当的对象或群体进行适度比较,有些人可以进行人生的纵向比较,更能体会到自己的成长带来的幸福。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不同个体对幸福的理解、定位都不同。我们在生活中要进行适当的自我定位,多挖掘每一件事物的意义,体验参与每一件事情积极的心情,学会在平凡中体验幸福的习惯。


(文章摘选自网络,内容有筛减)


主   编:杨定光

编   审:张   禄

编   辑:刘泗花 李晶


免责声明
1.本公众号部分转载的文章、图文、视频来自网络,其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本公众号所选内容的文章作者及编辑认为其作品不宜上网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需要删除的请联系通知我们以迅速采取适当措施处理。(电话:0856-8122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