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第三人民医院 欢迎您的到访!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门诊电话
  • 办公室电话
  • 党办电话(投诉)
  • 心理咨询热线

健康科普

当前:首页> 健康科普 > 身心健康 > 正文

身心健康 医疗保健

科普教育父母该如何识别孩子真假叛逆期?

  • 2022年08月17日
  • 字体

父母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孩子在2岁左右的时候,脾气很拗,你叫他往东,他偏往西;当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青春期,更不得了,总是跟父母对着干,动不动就吵架或者冷战,让父母很头疼。


上述所说的就是孩子的叛逆期,我们今天多学科诊疗(MDT角度对叛逆期进行深度解读


01

心理学上如何看待叛逆期?


   心理学家们对叛逆期有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人的一生3叛逆期有的这认为有2个,后面这个观点更加主流。其中,第一个叛逆期是23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了。第二个1012也就是青春期出现的叛逆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变得更加强烈。


   孩子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个体,有独立的思想认知选择的权利。所以心理发展角度来说孩子出现了叛逆期其实是一件好事,这是心理成长的重要标志,说明他们的心理发展比较健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


02

第一个叛逆期对孩子的影响


   现在越来越多父母意识到,孩子的青春叛逆期(1012岁的那个)到来时,意味着他们有反抗能力了,往往身材也跟父母不相上下了。所以很多父母不敢再强硬地管束孩子,至少不敢打了,有时候想管也管不住,只好作罢。


   可是对于孩子23岁这个“叛逆期”,很多父母会忽视,认为“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孩子这么小能记住什么”,继续强加管束,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感受。


   孩子这时也没多大反抗能力,表达能力又不好,父母一施压,没有人引导他们及时释放负性情绪,就很容易形成叠加性心理创伤。


   比如,我们接诊过的患者刘可,她在1岁左右跟着妈妈坐火车,座位对面有一位小男孩。刘可妈妈让她与男孩说说话、一起玩,但她不愿意。


   妈妈非常生气,可能觉得很失礼、没面子,马上拉长了脸。妈妈的表情让刘可非常害怕,“我感觉她要打我”。


   类似的事件在刘可幼儿时发生过多次,妈妈不经意的行为对她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后来她跟妈妈交流时就忍不住害怕,在学校被欺负也不愿跟父母说。


   显然,刘可那时已经有自主意识了,她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愿总是按照大人说的去做,但她母亲忽视了,孩子“不听话”她就生气、黑脸,对女儿造成了心理伤害。


   除了刘可外,我们在深度催眠下发现,不少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在婴幼儿时期都遭受过叠加性心理创伤,尤其是23岁的特别多。


   因为他们进入了第一个叛逆期,与父母的矛盾增多,但父母没有科学应对,对孩子的情绪、性格、抗压能力、亲子关系都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当然,有的父母在孩子幼小时还会过度夸奖,导致孩子形成了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这是很多孩子长大后罹患精神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或者说其中一部分病根。所以,父母不能只知道青春叛逆期,也要意识到孩子第一叛逆期的出现,并学习科学的引导方式。


   而且这个时期孩子还很小,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更多,心理上与父母更亲密,又还没有太多固化的行为和认知,所以父母正确的教育方式能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以后孩子成长更顺利,家长也更省心。


03

如果孩子没有叛逆期,

反而要警惕!


   可有的父母说,我孩子好像没有明显的叛逆期啊!如果是这样的话,有可能是父母掌握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属于理想的父母,懂得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亲子之间依然融洽。


   但更有可能是,因为父母强硬的批评、打压,所以孩子在叛逆期时刻意隐藏了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表面上顺从父母但心里其实很压抑这会带来3方面的心理隐患:


   第1方面的隐患孩子的自我意识非常薄弱,尤其是在第一个叛逆期被父母打压后,第二个叛逆期的到来也比较迟缓,影响到心理健康。现在很多人说的妈宝男”、“妈宝女几乎做什么都要依靠父母,没有主见,甚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的很难适应社会,容易受到别人欺凌;


   第2种隐患孩子故意在父母前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表现得很听话父母不在身边时,他们非常叛逆有的在学校里甚至是“小霸王”、“小太妹欺负弱小,把对父母的不满和愤怒释放到别人身上,甚至可能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


   第3种隐患,孩子长期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看起来懂事、乖巧,但心里其实很痛苦,如果强烈的负性情绪不断累积,就很容易罹患抑郁症,而且是“微笑型抑郁症”,可能连父母都发现不了。当他们痛苦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突然偷偷自杀,酿成悲剧。


04

正常叛逆期

创伤被激活的区别


   是不是只要孩子跟父母对着干,就是叛逆期?并不是这样。父母要学会区分正常的叛逆期和孩子的激越状态。


   什么是激越状态?如果父母经常对孩子指责、批评、打骂、说话不算数,对孩子造成了叠加性心理创伤的话,当父母的言行举止激活了孩子的心理创伤,孩子往往会非常激动,对父母破口大骂,甚至砸人毁物。


   这就是激越状态。父母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叛逆以为孩子长大就好了这会导致父母错失修复孩子的心理创伤,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机会,孩子以后可能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障碍


   以第二个叛逆期为例,那么该怎么区分孩子是正常的叛逆期,还是创伤被激活后的激越状态


   1. 看出现的时间正常的叛逆期出现在10-12岁,但现在互联网时代,孩子接触信息很多,叛逆期提前一两年出现很正常如果提前3年以上出现,或者明显延迟出现,那就要小心了这很可能不是叛逆期


  2. 持续的时间如果孩子的叛逆表现持续时间长,比如15甚至20了还经常跟父母对着干有的心理学学者认为叛逆期延迟,其实不是,而是孩子的心理创伤不断被激活,甚至不断增加;


   此外,还要看孩子每一次发作的持续时间如果是正常叛逆期,孩子跟父母的冲突和怄气一般不会超过一周,最多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好了。那如果超过1甚至更久,就往往不是叛逆是激越状态;


  3. 情绪和行为的异常程度正常的叛逆期出现时,孩子仍然是有理性的,行为不会走极端。如果孩子在家砸东西、打人、歇斯底里地大吼大叫那基本可以确定这是激越状态。


   4. 看社会功能是否受损:如果孩子出现严重的学习障碍,学习成绩大幅下滑甚至没法上学,就不是叛逆期


05

叛逆期如果处理不当,

会造成哪些危害?


   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叛逆时认为不打不成器不能反了天了,用强硬手段进行打压,要求孩子听话。其实这会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以后出现情绪障碍的风险骤然增大。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青少年他们的心理问题最早出现在幼儿时期主要就是父母的不当教育方式留下了病根。


   而且,因为父母的简单粗暴教育,这些孩子内心压抑,容易逐渐出现人格改变变得敏感多疑胆小怕事、追求完美,形成讨好型人格偏执型人格或者强迫人格他们容易跟老师、同学发生冲突,或者被人欺负,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如果遭受到严重校园暴力的话,还可能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或者复杂性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图片来源于网络


06

如何让孩子顺利度过叛逆期?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叛逆期?简单一句话:争取成为孩子理想中的父母。


   1. 父母要掌握高效科学精神心理学知识武装自己的大脑


   2. 父母与时俱进,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想法


   3. 父母利用良性沟通三部曲共情倾听、积极引导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也要保持和谐,孩子生活在温馨的家庭氛围,心身才会更健康


   4. 父母要从小教会孩子作出选择父母跟孩子一起分析不同选择的利弊,当最坏的结果仍然在父母承受范围内的话,最好把最终决定权交给孩子,并引导他学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而不是强迫孩子去做。这样孩子变得更理性,避免遇到挫折就情绪化并把责任都归咎于别人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精神病学第6版,主编陆林
2.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



摘自网络:文/晴日心理何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