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市第三人民医院 欢迎您的到访!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门诊电话
  • 办公室电话
  • 党办电话(投诉)
  • 心理咨询热线

健康科普

当前:首页> 健康科普 > 身心健康 > 正文

身心健康 医疗保健

疫情防控期间如何做好心理干预和疏导?

  • 2022年03月30日
  • 字体



图片
图片                       
  图片

• 少出门 • 戴口罩 • 不聚集 • 勤洗手


疫情影响,一些人心理会受到冲击,



产生焦虑、恐慌、失眠等症状,



如何缓解这种压力,




让自己平稳度过疫期?


大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应对。


图片
图片
图片

首先要了解疫情心理危机产生规律。经历非正常重大事件后,很多人可能会出现心理应激,通常经历4个阶段:

第一阶段:警觉反应期

主要表现为震惊、恐慌、高度警觉、不知所措,或者头脑里一片空白。

第二阶段:消极防御期

为了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控制不良情绪,个体会本能地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如否认、退缩、回避、抑郁、焦虑或者漠视危险的存在,或者控制悲伤的表达。

第三阶段:现实适应期

危机事件一段时间以后,人们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并接受现实,寻求各种资源,努力设法解决当前的问题,焦虑情绪逐渐减轻,社会功能改善,自信心增加。

第四阶段:恢复成长期

多数人经历了危机后变得更为理性,在心理和行为上变得较为成熟,开始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积极的应对技巧。


图片
其次,要了解疫情心理危机主要表现。有的人在经历疫情危机的四个时期时,会在 认知、情绪、行为、躯体 等方面,出现过度的心理反应。

认知方面

有的人因为担心传染病的问题,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总是关注疫情,对别的事情往往关注度不够。并且对身体的异常感觉会特别关注,会把身体的不舒服以及其他异常感受跟新冠肺炎联系起来,处在一种被传染威胁的感觉当中,认为随时随地可能会有被传染的风险。

情绪方面

可能会出现紧张、担心、焦虑、恐慌。总是控制不住的会担心自己和家人会被感染。还有的人会觉得无助,觉得绝望,或者容易激怒,尤其是对亲近的人容易发脾气。

行为方面

行为方面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表现,最常见的就是回避。疫情期间长期不外出,在家整个生活是一种混乱的状态。少数人可能会出现吃药、酗酒等行为,想通过这些行为来缓解自己恐慌、焦虑所带来的情绪或行为问题。

躯体方面

会出现一些不舒服的感觉。比如心慌、头痛、全身出汗,疲劳、精力不足、食欲不振等反应。
图片

最后,要积极应对疫情防控心理危机。   面对疫情引起的过度心理反应,可以从 积极调节情绪、避免过度关注、保持社会联系、规律生活作息、学会适当求助 这5个方面应对。

在积极调节情绪上,要认识到每个人在经历重大负性事件后都会有一些焦虑、担心等负性情绪。这些大多都是正常的反应,接纳并允许自己有这些情绪。有意识稳定自己的状态,可以做一些 深呼吸放松、音乐放松、冥想 等训练。
在避免过分关注上,适度的、有节制的关注疫情信息,既不懈怠轻视,也不草木皆兵,这样有助于心态的稳定。
在保持社会联系上,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和自己的亲人、朋友、同事保持联系,接受其他人的支持,而且还要帮助支持其他人,体验投入感,提升幸福感。
在规律生活作息上,保持生活节奏的稳定,按时睡觉和起床,保证一日三餐,可适当阅读、运动,做一些自己感兴趣或者提升愉悦感的事情,要保证一天的时光是充实的。
在学会适当求助上,当遇到心理困境时,可以找到自己信任的家人、朋友诉说,或者找到一个隐私的地方,大哭一场,让自己的情绪得以缓解。必要时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