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异常变化。精神病症状表现在情绪跟平时出现差异,可能变得易冲动,或者莫名其妙的发脾气,无理取闹,纠缠不休,有些会悲喜无常或对朋友亲人变得漠不关心。
二、生活变得懒散。不讲究个人卫生或变得过度讲究,终日对镜打扮,忙碌不停,也是精神病症状之一。
三、性格突然变得孤僻、不合群众。患者突然改变对周围人的态度,警惕性提高或对人有敌意,甚至变得孤僻、不合群,不与人交往,可考虑是精神异常的表现。
四、言行改变。言语、语调的改变,行为举止与平常有异,突然对周围环境发生恐惧感,和做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或以往有过的强迫行为再现。

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现,并做到早期发现异常,尽早就诊:
1、生长发育过程中里程碑式的发展是否延迟或落后
(1)新生儿期是否有先天缺陷:比如海豹儿,兔唇,先天愚面容,等等;伴有先天缺陷的新生儿患精神发育迟滞的风险高于正常新生儿。应及时咨询新生儿专家或者儿保专家。
(2)2周岁前应关注孩子的体格发育与言语发育进展:譬如三抬(头)、六翻(身)、七滚、八爬、周岁走,说的就是孩子在1岁以前身体动作发展的顺序。12月说单字,周岁半说短语,2岁前后能说完整句子,说的就是语言发展发育的顺序。如果在上述领域孩子出现半年以上的落后,就应当高度注意,及时咨询儿保专家,明确晚发育的原因。出现上述情况的儿童患精神发育迟滞或广泛性发育障碍的风险也高于同龄正常儿童。
(3)模仿与假扮游戏:2到3岁以上的正常儿童通常就能够模仿家里人的言语、行为,并把这些模仿纳入到他/她自己组织的游戏活动中去。比如,他/她可能用假想的工具模仿家长做饭的过程,可能拿着块积木学爸爸开车的样子等等。如果到了这个年龄孩子缺乏任何自发模仿和假扮游戏的倾向,也应咨询相应的儿保或儿童精神科的专家。
(4)应人接物的社交技能:儿童的社会化发展从家庭开始,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过程以及质量(比如恰当的眼神注视,微笑,手势、启动谈话与维持谈话的能力)反映患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到三岁以上儿童的社交环境进一步扩大,能否发展与同龄儿童的友谊、能否参与或发动群体游戏也是衡量儿童社会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上述领域的缺陷高度提示精神发育迟滞或广泛性发育障碍的可能,也应当咨询儿保或儿童精神科专家。
2、持续的学习与行为问题:
(1)持续性的注意集中困难,小动作多,丢三落四,不遵守纪律,行为冲动、任性,学习成绩不稳定或下降。提示可能有注意缺陷或/和多动障碍的可能性。
(2)持续性违纪、偷窃、打架斗殴、酗酒、吸毒、离家出走、夜不归宿等问题行为,经多次批评教育仍不能纠正。提示儿童少年品行障碍的可能性。
(3)持续性地不自主快速反复的眨眼、挤眉、摇头、噜嘴、吸鼻子、清嗓子,甚至控制不住骂人,说脏话。提示儿童抽动症的可能性。
3、精神活动状态的明显改变:提示精神病性障碍的可能性。
(1)性格异常变化,原来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少言寡语,不愿与人交往,胆小怕事。或者变得话多,爱管闲事。如吹牛,兴奋坐不住,说自己能力强,精力充沛,睡不着觉,甚至打架。
(2)无原因的焦虑不安、烦躁、担心、恐惧、情绪不稳。或比以前爱发脾气,冲动,稍不顺心,就大发雷霆。
(3)无原因的心情不好,闷闷不乐,无原因哭泣、自责、担心害怕,终日无精打采,做事无兴趣。
(4)渐进性的生活懒散、不愿上学、孤僻、少语、自语、自笑、讲话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