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 医疗保健

首页 > 身心健康 > 浏览文章

精神科“四防”之防藏药

(编辑:eboat 日期:2023年01月10日 浏览:次)




图片


口服药物治疗精神病,是精神科病人的首选途径,可是在住院期间病人的藏药行为防不胜防,藏药也是精神病患者对抗治疗的常见方法之一。患者藏药行为给精神科护理工作带来的诸多困难,甚至会导致医疗事故的发生。因此,做好服药工作对精神科住院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01

精神类疾病患者藏药的原因有哪些?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①否认自身疾病,缺乏自知力

多数患者无自知力或自知力部分存在,不承认自己得了精神病,认为不需要吃某种药物或者拒绝接受任何口服治疗,出现了藏药行为。


②害怕药物的不良反应

许多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许多副作用,如心动过速、肥胖、女性有月经紊乱等,一些病人产生藏药的行为或者方法。


③精神病性症状(如被害妄想)

幻觉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在幻觉的支配下,病人产生拒绝服药想法,但在医护人员看管下又只能服从,产生藏药的行为。


④自伤自杀观念

抑郁症患者因情绪极度低落,悲观厌世,常常会将每次口服药积攒起来,然后一次性吞服以达到自杀的目的。


⑤药物的选择不当

个体差异原因或者药物不合适,降低了病人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02

精神类疾病患者藏药的方式有哪些?

图片


①置于口腔内舌下,两峡、唇齿之间,等工作人员离开视线后偷偷吐掉。

②假装服药,将药夹在指缝或滑入衣袖、口袋内,然后丢掉或者转移到他们认为安全的地方。

③假装服药,将药物吐在水杯里。

④服药后,躲到偏僻处,用手指刺激咽喉部进行催吐行为。


03

精神类疾病患者藏药的危害有哪些?

①延误治疗

藏药行为延误了病人对自己的治疗,造成久治不愈。


②不利于观察疗效

观察药物疗效应以病人的症状改善给依据,藏药行为使进入病人体内的药量减少,造成药物不能达到稳定的血液浓度,疗效不佳,给医护人员评判疗效产生偏差。


③导致医生对病情的误判

医生对病人药量增减的依据,一是疗效,二是副作用,藏药行为易导致医生的判断失误,使药量过大,造成过度镇静等不良后果,甚至产生严重的副反应,危机病人生命。


④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

大量积攒药物,极易导致病人自杀,同时,藏药病人遗弃的药物可能被他人收集或吞服,造成急性药物中毒,以致引起严重后果。


04

应对精神类疾病患者藏药的方式有哪些?

图片

图片


①做到“送药到手、看服到口、咽下才走”,在发药的时候,密切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和服药情况检查病人的口腔,指缝,衣袖,口杯是否藏了药,检查无异常方可让病人离开。


②发药时护士尽量都在场,可以动态掌握每一个病人的病情及服药情况,做好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解除病人对疾病的恐惧和服药的抵触情绪。


③对拒服药患者要了解其原因,避免与患者发生正面冲突,做好劝导工作,对一些经常藏药行为的患者,可以提高给与派发口服药,密切观察,确定患者口服药物后才让其离开。


④定期检测患者血药浓度。


⑤存在藏药风险患者的手腕带、药牌及药盖给与显著的标识,护士站的一览表做好记录,并做好交接班。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