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芝麻菌”可能也有毒!
调查人员在周先生家采到未食用完的野生菌,经专家鉴定,引起此次中毒事件的为神经精神型毒性的小豹斑鹅膏(Amanita parvipantherina)。小豹斑鹅膏在我省的贵阳市、安顺市、黔南州、毕节市多地有分布,今年我们还在福泉市和纳雍县发现了小豹斑鹅膏。

小豹斑鹅膏含有异噁唑衍生物毒素,可产生谷氨酰胺能神经毒性。中毒特征为:潜伏期短(数分钟至3小时),最初表现为困倦,随后进入狂躁期,表现为类似幻觉的视觉错乱、举止怪异、焦躁不安、兴奋、方向感丧失、人格解体和精神错乱等,有些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出汗、共济失调、运动性抑郁、头晕、瞳孔放大、肌阵挛、肌颤、反射减退、昏迷、抽搐(尤其是儿童)等,这一阶段可持续48小时,最后进入困倦期。有些病人会很快进入昏迷状态并伴有抽搐,严重中毒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在我省,还有3种含有异噁唑衍生物毒素并且和小豹斑鹅膏外观相似的毒蘑菇——球基鹅膏、红托鹅膏、土红鹅膏,以及另外3种虽然不含异噁唑衍生物毒素,但也和小豹斑鹅膏外观相似并且能引起中毒的毒蘑菇——锥鳞鹅膏、格纹鹅膏、圆足鹅膏。它们和小豹斑鹅膏一样,都是:菌盖有鳞片,菌柄具菌环,基部膨大。
小豹斑鹅膏Amanita parvipantherina
球基鹅膏 Amanita subglobosa (有毒)
红托鹅膏Amanita rubrovolvata(有毒)
土红鹅膏 Amanita rufoferruginea(有毒)
锥鳞鹅膏Amanita virgineoides(有毒)
格纹鹅膏Amanita fritillaria(有毒)
圆足鹅膏Amanita sphaerobulbosa(有毒)

中华鹅膏(可食)
村民A售卖的“芝麻菌”
村民B售卖的“芝麻菌”

贵州疾控在此提醒大家,野生菌菌盖有鳞片并不能判断是否可食!民间的传统方法均不能鉴别野生菌是否有毒!如老百姓最常用的,将野生菌和大蒜同煮,以大蒜是否变色来判断蘑菇有毒,这些方法都无科学依据,辨别毒菌没有简单有效的方法。预防野生菌中毒的最好方法就是不采、不买、不食!